利用周边自然物培养幼儿美术创作能力
发布时间:2017/4/6 21:23:50 作者:范嘉利 浏览量:405次
本课题的实验因子主要体现在:利用周边自然物培养幼儿美术创作能力。在课题实施中,我们根据地方特征和孩子的发展水平,挖掘自然资源及废旧材料与幼儿取得互动,使利用自然物的活动基本成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
一、材料的收集
材料是幼儿园区角活动的重要支柱,离开了材料,活动几乎难以进行,丰富充足的原材料不仅会丰富幼儿区角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还可以激发孩子活动的动机和构思,引起幼儿的联想和行动。因此,我们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农村地方资源,让教育源于幼儿生活。
第一、师生共同收集周边自然资源。
根据教育主题活动需要,教师带领幼儿一起走到田间、野外、山边、溪旁,按意愿从大自然中寻找各种原材料,各种农作物、野花、野草、野果,根据季节变换各不相同,它们均是农村孩子的天然玩具。 第
二、废旧材料的收集
利用废旧物品也是开发乡土教育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生活中的各种废旧物品,都可以作为幼儿的游戏材料。同时,在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和资源日益匮乏的今天,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已成为教育的一大主题,因此我们发动每个孩子和家长收集各种还可利用的废弃物品。对幼儿来说,收集废旧材料是一项有趣的工作,因为这些材料利于幼儿的自主收集,尤其是废旧材料在生活中唾手可得,很容易收集到。如:剩余的物品外包装(牙膏盒、饼干桶、可乐瓶等);过时的装饰物;生活中的用品(毛线、纽扣等)„„ 总之,大到废旧轮胎、装修边角料,小到纽扣、螺丝,所有这些材料在幼儿的不同探索活动中都有其不同的利用价值,而且幼儿在收集的过程中也有绝对的选择权,在操作的过程中,有绝对的使用权,自由度极大。
第三、收集材料的分类
在自然资源的收集中,我们通过群策群力、家园互动的形式,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幼儿、家长的收集热情,使幼儿园的资源材料品种繁多,源源不断,为了便于教师的指导,培养幼儿良好的操作习惯,我们对收集的材料进行了有目的地筛选和分类。 植物类:蔬菜、豆类、谷类、瓜果、马铃薯、红薯、树木、野花、野草、稻草、竹、松果等; 矿物类:卵石、陶土、泥沙、砖块 瓶罐类:易拉罐、雪碧可乐瓶、牛奶瓶、哇哈哈瓶、药瓶 纸盒类:牙膏盒、牛奶盒、塑料盒、鞋盒、香烟盒 贝壳类:河蚌、田螺(河螺)、蟹壳等 其它:泡沫板、纸板、毛线、碎布、纽扣等等。 收集来的材料安全、卫生、经济、实惠,同时这些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材料,不仅节约了有限的教育资金,更突出了我们的生态教育理念。
二、周边自然材料的使用
投放材料是活动的关键所在,它对孩子行为的产生与发展有着非比寻常的作用,材料既是教育意图的物质载体,又是孩子与知识之间的桥梁,更是诱发孩子兴趣促进个性发展的媒介,我们注重材料的多用性、层次性、多功能性,以孩子的差异点提供材料,使每个孩子获得成功和自信,进而乐于创造。
三、环境的创设
《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良好的环境能促进幼儿与材料的积极互动,能让每个幼儿在参与活动的同时都感到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自信心。
首先,教师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给幼儿提供开放、自由、民主的学习环境,在师幼间营造起一种平等、互动、朋友般的氛围,努力使每个幼儿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其自信心。
其次,物质环境是幼儿学习活动的基础,我园在物质环境的创设上,开展了一些列的外出活动,利用周边的自然人文资源,参观访问、亲自劳作、体验中学会想象,表现自然之美。
总之,在我们创设的活动中,教师们根据本地、本园的自然资源和废旧物品不仅提供了可直接玩的成品和原始材料,也为幼儿提供了一些半成品的材料,激发了幼儿对材料的兴趣,也引发了幼儿根据材料的不同特点,开展造型、建构、数、空间等美术创意活动。如:我们的孩子们能用随着季节的变化,会用各种蔬菜、水果、各种树叶进行创造画、拓印画、做各种漂亮的拼盘;这样的自主活动对幼儿来说比我们成人安排的强制 活动更能激发幼儿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而幼儿通过对材料的选择,尝试加工等等,获得了各种知识和技能,并且材料本身也发挥了指导幼儿学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