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游戏融入幼儿一日常规活动的实践初探》
发布时间:2017/4/11 21:52:33 作者:毕文娟 浏览量:453次
姓 名 |
毕文娟 |
学 校 |
南京市江宁区禄口第一幼儿园 |
类 别 |
幼 教 |
文化程度 |
本科 |
职 务 |
年级组长 |
电 话 |
15365009230 |
课题名称 |
《编织游戏融入幼儿一日常规活动的实践初探》 | ||||
关键词界定及课题名称解读 |
关键词界定: 1、编织:是人类最古老的手工艺之一,是日常最常用的一项劳动,是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2、幼儿编织游戏:是由劳动人民日常生活中改编的、常见于生活中等特点,乐于被儿童接受、富有浓厚趣味性和娱乐性和创造性的儿童游戏活动。 课题名称解读: 编织游戏它给很多人带来了童年的欢乐,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孩子们经常参加编织游戏活动,不仅能促进幼儿良好个性及意志品质形成,激发对传统手艺的喜爱之情,还能开发儿童的创造性与动手能力。本研究通过对编织品的收集、筛选、整理、改编、创新、整合,创设丰富的编织游戏环境,循序渐进开展编织游戏,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挥社区、家长、教师的作用,拓展编织游戏,充实乡镇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内容,丰富了幼儿的一日生活。 | ||||
课题的理论依据或相关政策依据
|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应该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游戏理论:皮亚杰开拓了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考察儿童游戏的新途径,他强调活动的重要性,强调儿童游戏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结构,强调游戏的情感发展价值。这些理论对研究幼儿编织游戏有很大启发。 4、教育家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以儿童为学习主体的思想及一个“活”字,一个“做”字,使儿童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幼儿编织游戏正是以幼儿为主体,在灵活多变的游戏中动手、动脑、动口,亲自实践,让其充分体验游戏的快乐与成长的快乐。 | ||||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提起童年,每个人都能回忆起儿时曾经玩过的小玩具及游戏:翻花绳、中国结、竹刀螂等,这些编织体育游戏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也给我们每个人都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如今的孩子,玩具是应有尽有,不少孩子常常是躲在家里足不出户,看电视、玩电脑,交往意识、合作精神往往欠缺。目前幼儿园开展的游戏活动,多现代化玩具、少自制器械,已难以适应当前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因而充分挖掘和利用编织编织物品资源,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循序渐进开展活动,通过组织与指导,既可以充实幼儿园的活动内容,还能增强幼儿创造性,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 ||||
课题研究的目标 |
研究目标: 1、通过筛选适合各年龄段幼儿的编织物品,使编织游戏与课程及幼儿一日活动有效整合,使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 2、通过各种各样的编织编织物品,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并且找到适合孩子们年龄特点的编织物品。 3、通过编织游戏的实施,促进幼儿在认知、情感、创造性及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 ||||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研究内容: 游戏与幼儿的生活是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各样的编织物品,激发幼儿对学习、对生活、对未知事物的主动探索。《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游戏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发展都有深刻的意义,孩子们在玩耍的过程中,既锻炼了想象力、创造力、意志力、同时在社交能力和身体锻炼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1.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幼儿对编织游戏的兴趣,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自主建构知识,提高认知能力。 2.了解当地乡镇的编织物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找到适合本园幼儿的编织游戏,能够主动探索各种游戏的玩法。 3.培养孩子们对与编织物品的热爱之情,更好的将它传递下去。同时促进编织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应用与发展,将编织游戏更好的融入到幼儿园课程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