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旧站栏目>教研大本营>课题研究> 文章

课题《中班幼儿折纸与感统训练相融合的研究》过程性资料1

发布时间:2017/4/10 15:16:25 作者:史玉霞 浏览量:465次

文献研究法资料:

中班幼儿主要年龄特点:

1、4--5岁的孩子们活动水平的明显的提高了不少、动作能力发展也有了提高、活动的积极性有了极大的提高,孩子们需要更为丰富的活动空间。

2、中班孩子们慢慢有了互帮互助、做事认真的意识。

3、孩子们具体形象性的思维,需要具体的活动情景与活动形式,是整个幼儿期思维特点表现最为典型的时期,即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最为突出。需提高幼儿想象力,开发了幼儿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

4、孩子们在操作学习中,需要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孩子在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比较适宜的活动、学习方式。

5、因孩子们活动持久性的增加,心理活动水平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在一项活动中的持久性、目的性和专注性都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但这种持久性是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与操作活动中实现的。

6、孩子的心理发展的质变在于认识活动、概括性和行为有意性明显地开始发展。其生理上有进一步成熟,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发展,兴奋与抑制过程都有较大提高,对事物的反映比过去快,自制力也大大提高。

7、孩子们动作比以前更灵活有条理,好动是他们这一年龄阶段地突出特点,他们能掌握多种动作技能,且比较协调,小肌肉不断发展,能掌握多种技能,会用筷子、剪刀、会系鞋带、会折纸、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等,会用不同材料建构较复杂造型。

8、中班孩子能积极运用各种感官,对新奇的事物感兴趣,且有了解周围世界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开始探究和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变化进行分类比较,思维仍具体形象,往往依靠事物的形象作支柱,通过观察,与周围的人及实物相互作用,尝试解决具体问题的途径。

9、4--5岁儿童基本动作更为灵活,不但可以自如地跑、跳、攀登,而且可以单足站立,会抛接球,能骑小车等,手指动作比较灵巧,可以熟练地穿脱衣服、扣纽扣、拉拉练、系鞋带,也会折纸、穿珠、拼插积木等完成精细动作。动作质量明显提高,既能灵活操作,又能坚持较长时间。

班级幼儿折纸游戏情况

我班幼儿特别喜欢折纸游戏,每次班上开展区角美工区时,发现幼儿对于教师提供的绘画和折纸材料,一般很愿意选择折纸,但一些小朋友只会折出一些简单的物品,如:双三角、小飞机等等。孩子们普遍折纸能力较弱。

在平时的开展折纸活动中,如果折一些稍有难度的,我会在黑板上或出示步骤图给小朋友们看,但是小朋友们对这些图很是不理解,比较喜欢老师折一个步骤自己学一个步骤。折纸活动是锻炼幼儿手、眼、脑三者协调的手工活动,学会看图示是真正掌握折纸本领的一个重要前提,在活动中因看不懂图示就成为许多孩子不喜欢折纸了。

班上幼儿的折纸速度有快有慢,存在着个体差异,动手能力差的幼儿就喊老师帮忙,为了不影响接着往下折,老师只好不停的帮他们折好,整个折纸活动中,老师忙的像个转的不停的陀螺,而且嗓子也由于不停重复讲述而变沙哑。老师这种“辛苦”的代劳,无形中剥夺了孩子动手折纸的机会,造成班上不少孩子小嘴能说会道,而对动手折纸往往不知所措、素手无策。教师可以鼓励折好的幼儿去帮助能力稍弱的幼儿,同时还会增强幼儿相互帮助的意识。

班级幼儿折纸与感统训练相融合的实施:

1、加强幼儿小肌肉动作的训练,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发展幼儿的小肌肉动作,实际上就是发展他们手的动作。为了锻炼小肌肉动作和手的灵活性,能熟练用双手的配合折、转、压、展开等技巧折纸。因此,折纸就是训练幼儿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的好办法。经过教师双手的演示折叠,一张平面的纸,变化成了美妙的立体形象。折纸的立体造型激发了幼儿的折纸兴趣。在教师的示范下和折纸符号的使用,幼儿启动着自己的左右手协调而积极的完成作品,在整个折纸的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开发了幼儿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

2、发展幼儿的记忆力、注意力,丰富幼儿的想象力。

纸的普遍性,为活动前材料的准备提供了方便。而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幼儿又掌握了折纸的形状等。比如:折小鱼用三角形,小风琴用正方形等。熟练了,幼儿就记住折什么用什么形状的纸了,同时也加强了幼儿对不同的纸的大小、颜色等认识。

《教你折纸》所提出:折纸的材料非常普遍,各种厚薄适中的白纸、彩纸和花纸都可以用来制作。他简便易学又妙趣横生,孩子们都非常喜欢这种手工活动。在这值得过程中,不仅锻炼了手的灵活性,也提高了想象力。它开发了孩子们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做事耐心的良好习惯。通过折纸对孩子进行感统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我班美工区放事物的模型和折纸作品的模型,对于幼儿来说,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思维的主要特点。折纸作品的造型只是与事物的外部特征有一些想象。如:折的小车的轮子是正方形的等,这就需要联想和想象的加工才能完成。放实物模型,引导幼儿对比,提高幼儿想象力,开发了幼儿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

3、善于等待,允许幼儿再来几次。

幼儿对折纸技能的掌握不是一次就行的,特别对于我班那些能力较弱,动手少的幼儿来说,一次根本不够,我总是发现:活动评价后幼儿总是还想再折一个。如果利用孩子们的这种兴趣,老师能做到善于等待,允许幼儿再来一次或几次,让幼儿进一步体验成功经验,享受成功的乐趣,起到了好的效果。

4、培养幼儿互帮互助、做事认真的良好习惯。

我班有小部分幼儿注意力容易分散,做事总是粗心大意,而与利用折纸就是培养幼儿互帮互助、做事认真的一种好办法。折纸的整个过程是循序渐进,孩子需要集中精力依据教师的演示和讲解,把每一步折叠到位,最后才能把作品折好。

折纸最初学习对边折、对角折是折纸的基础,如:气球、郁金香等。老师一定要提醒孩子把对边或对角对齐了在压平抹好。对于一些折纸的起点,需要孩子们认真细心折好,为更多的折纸游戏奠定基础。

由于孩子们的接受能力和折纸速度有差异,总会有部分孩子又快又整齐的完成。这样老师可以鼓励幼儿帮助不会的孩子,这样既会激励幼儿做小老师的愿望,还会激励更多的幼儿在今后的折纸学习中,认真的去学习每一步折叠,争取完成作品,同时还会增强孩子们相互帮助的意识。

5、注重个体差异、鼓励幼儿大胆折纸。

幼儿园《3—6岁儿童发展指南》所提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功和满足”的最有效的措施

孩子与孩子之间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着一些差异。对于折纸活动中能力稍微落后的孩子,教师要对他们个别指导,也可以让折的好的幼儿给他们当小老师,对他们关心、爱护,及时表扬他们的点滴进步,鼓励他们大胆的折纸,使每个孩子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获得共同发展。

6、激发幼儿折纸兴趣。

在折纸活动中,我发现要充分的准备教具,要好好的发挥教具,比如:图片,实物。我还发现让幼儿爱折,教师必须要爱折,并善于钻研。上学期用教师和幼儿的折纸作品布置区角、活动室等。如:折的“茶壶”“花瓶”可以用在我班的娃娃家;折的“郁金香”“太阳花”用在美工区。

另外,为发挥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及对折纸活动的兴趣,我让幼儿用白纸把作品折好,然后根据自己的喜好用彩笔,涂上漂亮的具有个性化的色彩。这样就避免了彩纸的色彩单调,和死板性,使每个作品都变的鲜活,富有灵气,例如:蝴蝶。我班幼儿各显神通装饰的色彩,有素雅的,有华丽的,有明亮的等,装饰的图案五彩纷呈。我把这些作品布置在活动室,让孩子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我班美工区放折纸作品的模型,对于幼儿来说,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思维的主要特点。

版权所有©南京市江宁区禄口万象路幼儿园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禄口街道万象路9号 电话:025-52770160管理登录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 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