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中班幼儿折纸与感统训练相融合的研究》申报表
发布时间:2017/4/10 15:09:21 作者:史玉霞 浏览量:444次
编号 |
|
类别 |
幼教 |
课题名称 |
中班幼儿折纸与感统训练相融合的研究 | ||
关键词界定及课题名称解读(关键词界定清晰、准确,限定研究范围,明确其含义,提示课题研究方向和角度。) |
折纸: 折纸又称“工艺折纸”,是一种以纸张折成各种不同形状的艺术活动。折纸慢慢发展为一项不仅是儿童的玩具,也是一种有益身心、开发智力和思维的活动。 感统训练:称感觉统合综合训练,也就是感觉统合治疗,是一种以神经发展及神经生理学为基础而发展出来的治疗方法,用来促进因脑神经功能发展不良而导致动作拙笨,空间概念不良的儿童,感觉统合训练首先要诊断孩子的感觉统合失调程度和智力发展水平,然后制定课程,通过一些特殊研制的器具,以游戏的形式让孩子参加,一般经过1~3个月的训练就可以取得明显的效果,孩子的学习成绩逻辑推理能力、记忆能力、运动协调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和睡眠情绪等方面都会有令人满意的提高和改善,同时幼儿的智力水平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感统:觉统合是指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的学习过程。指机体在环境内有效利用自己的感官,以不同的感觉通路 (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等)从环境中获得信息输入大脑,大脑再对其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包括:介释、比较、增强、抑制、联系、统一),并作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简称“感统”。 | ||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论述本研究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该研究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
背景: 中班幼儿动手能力也渐渐灵活,对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强,如果方法得当,可以学很多知识。我班幼儿特别喜欢折纸游戏,感统训练也是我园特色,折纸与感统训练相融合是重要的。我感觉统合是影响人以一定的方式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重要心理基础,也是人的行为素质的重要基础。现代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思维活动使于感觉、知觉这些经验形式,它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进入脑中。人在对这些经验进行思考或解释时,通常将它们组合起来,以形成一个可以解释的、更有意义的整体,这种组合合称之为感觉的统合。折纸在我国历史悠久,它源于我国,盛行于全世界。折纸的材料非常普遍,各种厚薄适中的白纸、彩纸和花纸都可以用来制作。他简便易学又妙趣横生,孩子们都非常喜欢这种手工活动。在这值得过程中,不仅锻炼了手的灵活性,也提高了想象力。它开发了孩子们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做事耐心的良好习惯。通过折纸对孩子进行感统训练是非常必要的。瑞吉欧教育理念中指出:相互交流,认知冲突,合作活动是最佳的学习方式。在折纸活动中孩子肯定会出现不同的困难,注意力容易分散,你会的也许是他不会的,他会的也许你不会,老师就是促进互动,包括孩子和老师,孩子和孩子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有时是相互帮助的,有时也会各持己见,相互争论,这种意见不一致时,应该尝试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幼儿之间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着一些差异。对于折纸游戏中相比较能力稍微落后一点的的幼儿,可以让折的好的幼儿给他们当老师,互帮互助。幼儿园《3—6岁儿童发展指南》所提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功和满足”的最有效的措施。 | ||
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已有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及其特点与不足,已有的研究结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
1、幼儿园《3—6岁儿童发展指南》所提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功和满足”的最有效的措施。 2、《教你折纸》所提出:折纸的材料非常普遍,各种厚薄适中的白纸、彩纸和花纸都可以用来制作。他简便易学又妙趣横生,孩子们都非常喜欢这种手工活动。在这值得过程中,不仅锻炼了手的灵活性,也提高了想象力。它开发了孩子们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做事耐心的良好习惯。通过折纸对孩子进行感统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3、《瑞吉欧教育理念》中指出:相互交流,认知冲突,合作活动是最佳的学习方式。 | ||
课题研究的目标(概括地说明研究要解决的问题、及问题解决的预期的状态。) 课题研究的内容(将研究目标逻辑地切分成相对独立的研究范畴加以表述,表述具体准确) |
目标: 1、通过研究,探索感统训练与中班幼儿折纸游戏融合的途径和方法,使感统训练的概念和方法渗透到幼儿折纸游戏中。 2、了解不同的纸的性质、大小、颜色、形状等。 3、能熟练用双手的配合折、转、压、展开等技巧折纸。 4、训练小肌肉动作和手的灵活性,提高幼儿想象力,开发了幼儿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 5、养成做事认真耐心的良好习惯和互相帮助的良好品质。 内容: 1、幼儿准备材料:纸的普遍性,为活动前材料的准备提供了方便。而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幼儿又掌握了折纸的形状等。比如:折小鱼用三角形,小风琴用正方形等。熟练了,幼儿就记住折什么用什么形状的纸了,同时也加强了幼儿对不同的纸的大小、颜色等认识。 2、班级环境的布置:利用班级的主题墙以及支持性环境制作步骤图。主要培养幼儿做事认真和互相帮助。折纸的整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幼儿需要集中精力依据步骤图或老师的讲解示范,把每一步折叠到位,最后把作品折好。鼓励折好的幼儿去帮助能力稍弱的幼儿,同时还会增强幼儿相互帮助的意识。 3开展美工区:在美工区放事物的模型和折纸作品的模型,对于幼儿来说,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思维的主要特点。折纸作品的造型只是与事物的外部特征有一些想象。如:折的小车的轮子是正方形的等,这就需要联想和想象的加工才能完成。放实物模型,引导幼儿对比,提高幼儿想象力,开发了幼儿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 4、折纸时间:每天吃过午饭在衣帽间、下午游戏时间,晚饭后在衣帽间等都可以折纸,为了锻炼小肌肉动作和手的灵活性,能熟练用双手的配合折、转、压、展开等技巧折纸。 | ||
课题研究过程及方法(重点回答每一阶段需解决什么问题、怎么做等,问题要与目标、内容、方法相符;并说明每阶段的时间安排) |
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5年8月—2016年9月)确定申报个人课题。 2、实施阶段(2016年9月—2016年12月)结合班级幼儿折纸游戏情况与感统并进一步探索实施途径。 3、总结阶段(2016年12月—2017年2月)进行课题总结、资料整理。 方法: 1、文献研究法。收集有关感统训练与折纸游戏理论研究的资料,了解当前感统训练和区角游戏的相关成果,结合《3—6岁儿童发展指南》全面促进幼儿的发展。 2、比较研究法。幼儿之间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着一些差异。对于折纸游戏中相比较能力稍微落后一点的的幼儿,可以让折的好的幼儿给他们当老师,互帮互助。 3、个案研究法。对单一的对象进行连续、深入的观察和研究并积累资料。 4、经验总结法。在实践过程中,及时总结并进行相关知识理论学习,总结出折纸游戏与感统相融合的经验。 | ||
课题研究的条件(开展研究的主客观条件)及预期成果(成果形式、成果名称) |
课题研究条件: 本人从事幼儿教育近5年,现担任班主任工作,每年均有论文获奖。一直以来我园在做感统特色,进行研究折纸游戏与感统训练相融合很方便,折纸游戏也是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的创设与感统相结合的游戏环境,投放不同的材料的纸,让幼儿自主的选择支持性环境里的不同的步骤图来折纸。通过研究,探索感统训练与中班幼儿折纸游戏融合的途径和方法,使感统训练的概念和方法渗透到幼儿折纸游戏中。 预期成果: 通过“中班幼儿折纸和感统训练相融合的研究”,发展幼儿的小肌肉动作,实际上就是发展幼儿手的动作,提高幼儿想象力,开发了幼儿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幼儿的眼、脑也会得到更多的发展。我相信我的这一研究会让中班的孩子们不同的感官得到锻炼,并且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和互相帮助的良好品质。 1、研究论文1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