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明实践|“小青柠”空中课堂 “编”出精彩
发布时间:2020/4/23 14:34:28 作者:周 丹、陶 薇、杨 晴 浏览量:1400次
亲爱的小朋友们,大家好!上期我们的主题是以“线绳编织”为主题,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小朋友有哪些精彩的活动展示吧!
编织手工来了
生活日常来啦!
看过上期空中课堂的精彩反馈,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期的空中课堂有哪些精彩内容吧!
编织小课堂
编织小课堂
编织是把细长的东西互相交错或钩连而组织起来。常见的编织技法有编织、包缠、钉串、盘结等。
①编织。最基本的技法,包括编辫、平纹编织、花纹编织,绞编、编帽、勒编等工艺。编辫是草编中最普遍的技法,它没有经纬之分,将麦秸、玉米皮等原料边编边搓转,编成3 ~ 7股的草辫,通常作为草篮、草帽、地席的半成品原料。平纹编织是草编、柳编、藤编普遍运用的技法。
②包缠。以某一原料为芯条,再以其他原料包、缠于芯条之上 ,编织成所需要的造型和花纹 。主要有缠扣、包缠、棒锤扣等。
③钉串。钉,是以针线或其他原料将两部分编。
④盘结。是经纬形式和包缠、结扣相结合的编织技法。常见的有马莲朵、套扣等。 通过运用编织、缠扣、钉串等多种技法,编织成丰富多彩的花纹和造型。
了解完编织,我们来看看古代人有哪些编织方法吧!
沿革编织是人类最古老的手工艺之一。据《易经·系辞》记载,旧石器时代,人类即以植物韧皮编织成网罟(网状兜物),内盛石球,抛出以击伤动物。
在西安半坡、庙底沟、三里桥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印有“十”字纹、“人”字纹,清楚地显示出是由篾席印模上去的,有的还发现陶钵的底部粘附有篾席的残竹片。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苇席,距今约有7000年历史。1958年,在浙江湖州钱山漾村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土的竹编更为惊人,约有200 多件,其中大部分篾条经过刮磨加工。这一时期的编织工艺也相当精巧,有“人”字形、“十”字形和菱形、梅花形等形式。器物的品种有篓、篮、箩、筐等。
周代,以蒲草编织莞席已很普遍。汉代以蔺草(又名马蔺、马兰草、灯心草)编织为席,产于三辅(今陕西中部)、河东(今山西夏县 )等地 。唐代,草席生产已很普遍,福建、广东的藤编、河北沧州的柳编、山西蒲州(今永济、河津等地)的麦秆编等都是著名的手工艺品。其中广东藤编还有编织花卉、鱼虫、鸟禽图案的帘幕。宋代,浙江东阳竹编的品种已有龙灯、花灯、走马灯、香篮、花篮等,能编织字画、图案,工艺精巧,在每平方寸(11平方厘米) 的面积内可编织120根篾条,有的还饰以金线。至明清两代,浙江、江苏、湖南、四川、福建、广东等地的草编、藤编、竹编等生产有了发展,并在19世纪末开始出口。 品类 中国编织工艺品按原料划分,主要有竹编、藤编、草编、棕编、柳编、麻编等 6大类。
古代编织作品欣赏集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为你们推荐的古代编织作品喜欢吗?你们最喜欢哪一个编织方法和编织作品呢?赶快行动起来,我们一起动手制作吧!
END
文 案:周 丹
编 辑:陶 薇
终稿审核:杨 晴